【“十三五”巡礼之“双一流”建设】(二)(2020-10-23)
【建设举措篇】
学校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把全校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教育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双一流”建设工作部署上,坚持新发展观,深化综合改革,凝聚师生力量,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两项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实施特色立校、改革活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环境美校、依法治校六大方略,改革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学校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实施特色立校方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着力突出“亚热带、东盟、海洋、边疆民族”办学特色和优势,构建“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区域特色”三层学科横梁,“工科登峰、农科闯关、理科崛起、文科振兴、医科兴建”五大学科支柱的“三梁五柱”学科体系。
(一)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设置过散、资源配置不聚集、优势特色不突显的问题,将一级学科从2016年的46个整体缩减至目前的37个,将本科专业从最多的115个缩减至现在的67个。建立学科专业统筹建设制度,本科专业设置与一级学科严格挂钩。
(二)布局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根据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区域发展需求,布局发展脑与智能科学、海洋药物、精密加工、机器人、高性能电机、蓝色能源、区块链、边疆经济学、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推动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甘蔗糖业全产业链交叉学科、南海珊瑚礁交叉学科、国别与东盟区域研究交叉学科群。
(三)提升学科发展支撑条件。围绕学科布局和校园功能定位,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建筑1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施12万平方米,改造了5万平方米老旧大楼,建设了20个本科教学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
二、实施改革活校方略,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坚持学术为魂,破除“五唯”,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在教师聘期考核、职称晋升、表彰奖励、学位授予、人才引进等方面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一)规范人才引培标准和程序。修订出台系列人才引培政策,分层确定评价标准,构建校长领衔、校院两级共同参与的规范程序,大幅提高人才引培质量。
(二)实施多元化人才聘期考核。建立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综合考核评价导向,形成分学科、分岗位、差别化的多元评价制度,突出综合考核和标志性成果贡献。
(三)实行职称晋升同行评价。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以业内高水平大学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教职员工聚焦主业。
(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以标志性成果为导向,由“单项业绩”奖励机制转变为“综合考核+超额绩效+标志性成果”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产出原创性、高水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五)学位授予取消SCI论文限制。围绕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能力、论文质量进行研究生学位授予综合评价,评价权限下交给导师和学院。
(六)综合考核评价学科发展。学生培养围绕“德智体美劳”进行全方位评价,教师围绕师德师风、教学科研水平进行评价,提高学科社会服务贡献度和学科声誉的评价力度。
三.实施人才强校方略,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校不断探索人事制度改革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水平。
(一)改革教师队伍聘用体系。实行教师岗位“双轨制”,将新体系教师队伍分为8个层次,老体系教师实行分流并岗,逐步实现并轨。分类设置教师岗位,设置并科学核定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专任教师岗位、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科研岗位、学生辅导员教师岗位规模,实行岗位总量动态管理。
(二)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队伍聘用体系。对学院、职能部门、教辅机构、直属单位进行职能优化调整,全校机构总数减少11个。推进机关改革,实行职级制和扁平化管理,细化岗位职责,加强工作日志填报等履职管理。
(三)构建职业发展支撑体系。形成引才用才良好氛围。实施分类培养提升,建立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体系激励教师发展;对转新轨教师配备科研资助基金,放宽研究生指导资格的限定;专职辅导员实行“双线”晋升,支持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
(四)严格考核推动教师能力提升。破除专任教师岗位终身制,明确各岗位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并量化考核,建立考核不合格和非升即走退出机制;提高聘期考核和职称晋升申请条件,把教学质量水平认证纳入职称评审体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新时代有社会责任、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人才,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强化立德树人。构建课程改革、网络思政、环境育人为一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实施新生晚自习制度强化学习习惯养成,将“德智体美劳”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和考评机制中。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调减本科专业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一级学科数量,增加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推行按一级学科进行研究生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研究招生规模接近2016年的2倍,优化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
三是实施本硕联动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本科生和研究生修业年限,缩减课程数和必修学分,推行“六年本硕一贯制”、“八年本硕博贯通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君武学堂”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和研究生优质生源选培计划,建设一流本科支撑保障体系,强化导师制和联合培养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
四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课程建设,成立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学小组,规范教学主体内容,规范培养标准及教学大纲,推行教考分离。强化教材建设,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组织学术造诣深、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编写优秀教材。强化教师教学,实施教师教学水平认证、主讲资格认证、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退出机制,加强学生评教,实行教学督导评价全覆盖。
五是加强双创能力培养。构建“专业+通识+创业实践+讲座”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学院、研究生院分院、创客城、创客空间和联合培养基地。
四、实施开放兴校方略,形成东盟为主的国际交流圈
学校聚焦“一带一路”战略,确立“深耕东盟,放眼世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深化面向东盟为重点的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
(一)加强与东盟的国际学术交流。建设中国-东盟大数据研究平台,成立中国边疆经济研究院、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研究院)、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牵头成立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区域发展论坛”(纳入中国-东盟博览会常设论坛),牵头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智库联盟(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分联盟),深化面向东盟的交流合作。
(二)支持东盟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农业科技合作。与东盟高校联合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参与编写多个东盟国家建筑工程国家标准,为越南昆江水电站、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等东盟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与泰国农业大学、越南太原农林大学、越南果蔬研究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亚热带果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共同开展优势种质互换共享、品种技术输出、跨境重要农业病虫害联防联控研究。
(三)提高孔子学院影响力。学校在泰国建设1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2016年以来注册学员7.5万人,汉语教学工作量超过10万课时,名列泰国孔子学院首位和全球孔子学院前列,增强了学校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
(四)大力培养东盟人才。通过提供孔子学院奖学金,设立君武博士研究生奖学金等吸引留学生优质生源,留学生中80%以上来源于东盟国家。覆盖东南亚7个小语种,培养了近150名既精通东盟国家语言又具有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专业知识的“东盟通”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主导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土木工程联盟,探索多国多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合作模式。
五、实施环境美校方略,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学校深入实施三全育人,打造一流校园,建成一批高水平文化基础设施,与校史文化融合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日益凸显,文化育人功能显著提升。
(一)科学规划校园布局。有序推进危旧建筑和设施的改造,优化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功能设置,建成汇学堂、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一批弥补办学功能的标志性工程,改善校园功能布局和教学科研条件。
(二)建成一流校园文化基础设施。传承90多年办学文化,建成校史馆、科技馆、校友之家,建设雕塑园、时光轴地雕,建成劝学岛、东盟文化园、校训文化印林、荷花文化园等文化主题园林景点,成为陶冶师生情操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三)整体改造提升民生设施。把13个黑臭水体改建成以莲荷文化、国学文化、东盟文化为内涵的精品文化景观园林,改造提升了大门、广场、绿地、桥梁等文化景观品质,整个校园基础设施和整体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六、实施依法治校方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学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学校争创一流的内生动力。
(一)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颁布实施《广西大学章程》,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推进规章制度“立改废”,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二)认真履行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是修订完善学校党政议事规则。明确书记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专题办公会、现场办公会等议事决策规则,规范学校领导班子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的组织行为。
(四)健全学术治理体系。增加学术委员会非领导教师比例和数量,强化学院学术委员会职能,落实和保障教授治学的权力。成立机构编制、人事评审、发展规划、预算咨询4个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人才引进、学校发展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师生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