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巡礼之“双一流”建设】(一)(2020-10-21)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广西大学函授“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谋篇之年、首期“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项目,广西大学函授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的部署,制定了“百步目标、三步实施”线路图,通过实施系列综合改革和发展攻坚行动,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顺利完成了“双一流”建设周期建设任务,正沿着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稳步迈进。下面,我们一一展示“双一流”周期建设成果。
【专家评价篇】
9月12日,广西大学函授 “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圆满落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教授、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清华大学韩林海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张广照教授、湖南大学华旭刚教授,以及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黄汝焜、科技厅副厅长唐咸来、财政厅副厅长黄绪全、教育厅科研管理处处长黄青云等11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广西大学函授“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校建设目标任务清晰,与建设方案符合度高;建设工作推进扎实有力,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周期建设任务,实现了五个“翻番”和六个“显著”,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建设目标达成度高;学校强力推进综合改革,关键环节得到突破,有效激发了发展内生动力;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优势特色突出,在多个学科领域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地方优势主导产业、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特有贡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显示度等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在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大学评价中不断提升。
【建设成效篇】
一、实现五个翻番、六个显著
(一)五个翻番
一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翻番。2016年以来共引进和培养“国字号”杰出人才37人,杰出人才总数达53人,是“双一流”建设前的近3倍。
二是博士授权点数量翻番。新增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权点,总量增至17个。
三是国家级奖励数量翻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成为全国十个获奖团队之一。
郑皆连院士(右七)牵头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王双飞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四是高水平科研产出翻番。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是2016年的1.6倍,2019年发表SCI论文数量是2016年的2.6倍。
五是科研和办学经费翻番。2019年科研到校总经费、专利转让所得经费分别是2016年的2.6倍、3.7倍;2020年收入总预算较2016年增长近1倍。
(二)六个显著
一是党建思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获立项建设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新闻与传播学院入选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项目入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雨无声网站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网站”,全媒体中心获“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专栏”优秀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受到中央主题教育巡回指导小组负责人的充分肯定。
二是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显著提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2016年的53.9%提高到目前的68.6%,专职实验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由2016年的64.2%提高到目前的73.5%,以广西大学为申报单位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教师新增16人。教师教学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从2016年798人提高到2020年1136人,应届毕业硕士生攻读博士从91人提高到158人(不含硕博连读)。在学生规模稳步增大的情况下,研本比从2016年0.29:1提高到0.44:1。继2019年实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突破、捧获“优胜杯”之后,2020年又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突破。2020年有19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专业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5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四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学校获得国家自科基金、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新增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数量增加12个。大跨拱桥技术不断刷新世界记录,在绿色造纸及有机废水治理领域打破国外“卡脖子”垄断技术,育成系列甘蔗新品系在蔗区推广种植,建成全球首条甘蔗混合汁膜法澄清绿色制糖生产线,一批智库成果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组织系列对策研究。大批成果转化为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参与高能宇宙探测器、全球望远镜网络系统、中法变源监测卫星、海洋能源等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在土木、农业、轻工、电力等领域实现相关技术成果向国外转移。
在建平南三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
绿色造纸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五是办学基础条件显著改善。2018年自治区政府将广西牧草工作站(扶绥)1.68万亩土地划拨广西大学作为农科基地,使学校总面积达到2.16万亩。学校建设20个本科教学公共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建成一批弥补办学功能的标志性工程,完成了校园水塘、供配电、道路、天然气、校大门、停车场、信息化、体育场馆及厕所等系列民生设施的整体改造,学生宿舍没有空调的历史全部结束,整个校园基础设施、功能布局和整体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综合体育馆
六是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学校目前有5个ESI学科进入全球前1%,比2016年增加了2个,2020年7月ESI论文总被引频次在全球机构的位次比2016年提升了300位。学校通过“双一流”建设、综合改革、部区合建及90周年校庆活动,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优质生源大幅增加,新教师招聘得到广泛响应,国内外知名大学毕业博士应聘人数明显增多。
9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