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专辑】(2020-09-24)
编者按:9月12日,广西大学函授 “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圆满落幕,教育部专家组通过了广西大学函授“双一流”建设周期工作自评,充分肯定了广西大学函授“双一流”建设进展与成效,学校强力推进综合改革,激发了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在大跨拱桥建造、造纸清洁化生产、东盟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优势主导产业、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特有贡献,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显示度等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下面,我们一一展示“双一流”周期建设成果。
【成果篇】
一、建设完成情况
二、建设突出成效
(一)实现五个翻番、六个显著
一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翻番。2016年以来共引进培养“国字号”杰出人才37人,杰出人才总数达53人,是“双一流”建设前的近3倍。
二是博士授予点数量翻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倍增,新增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机械工程、水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植物保护、畜牧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至17个: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
三是国家级奖励数量翻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20年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成为全国10个获奖团队之一;2017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3项;202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四是高水平科研产出翻番。学校2019年获得国家基金项目数(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篇数分别是2016年的1.6倍、2.6倍。
五是科研和办学经费翻番。学校科研经费、专利转让所得经费分别是2016年的2.6倍、3.7倍;自治区财政经费、部区合建经费等政府财政拨款总额增长1倍。
一是党建思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6年以来,学校获立项建设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新闻与传播学院入选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项目入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雨无声网站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网站”,全媒体中心获“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专栏”优秀奖。
二是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显著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2016年的53.5%提高到目前的68.6%,专职实验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由2016年的64.2%提高到目前的73.5%。五年来,以广西大学为申报单位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教师新增16人。2019年教职工总收入比2016年增长近1倍。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从2016年798人提高到2020年1136人,应届毕业硕士生攻读博士从91人提高到149人(不含硕博连读)。在学生规模稳步增大的情况下,研本比从2016年0.29:1提高到0.44:1。继2019年实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突破、捧获“优胜杯”之后,2020年又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突破。2020年,有19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专业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5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四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新增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数量增加12个。大跨拱桥技术不断刷新世界记录,在绿色造纸及有机废水治理领域打破国外“卡脖子”垄断技术,育成系列甘蔗新品系在蔗区推广种植,建成全球首条甘蔗混合汁膜法澄清绿色制糖生产线,一批智库成果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组织系列对策研究,大批成果转化为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参与高能宇宙探测器、全球望远镜网络系统、中法变源监测卫星、海洋能源等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在土木、农业、轻工、电力等领域实现了相关技术成果向国外转移。
郑皆连院士牵头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王双飞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五是办学基础条件显著改善。2018年自治区政府将广西牧草工作站(扶绥)1.68万亩土地划拨广西大学作为农科基地,使学校总面积达到2.16万亩。学校投入3.62亿元建设20个本科教学公共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室,投入7亿多元建成一批弥补办学功能的标志性工程,完成了校园水塘、供配电、道路、天然气、校大门、停车场、信息化、体育场馆及厕所等系列民生设施的整体改造,学生宿舍没有空调的历史全部结束,整个校园基础设施、功能布局和整体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劝学岛
六是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由2016年3个增加到目前5个,ESI论文总被引频次在全球机构的排名从2016年的1967位提高到2020年7月的1667位,提升了300位。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2020年6月排名中,广西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其中1个学科进入前10%,2个学科进入20%。学校通过“双一流”建设、综合改革、部区合建及90周年校庆活动,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优质生源大幅增加,新教师招聘得到广泛响应,国内外知名大学毕业博士应聘人数明显增多。
举办9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
(二)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1.突出特色优势发展。突出“亚热带、东盟、海洋、边疆民族”办学特色和优势,构建“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区域特色”三层学科横梁,“工科登峰、农科闯关、理科崛起、文科振兴、医科兴建”五大学科支柱的“三梁五柱”学科体系。着力建设1个世界一流学科和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推进建设10个广西一流学科,以此引领带动学科整体发展和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围绕大跨拱桥建造、岛礁工程建设、喀斯特大型工程结构、民族特色建筑的研究需求,启动建设近5万平方米的土木工程大型结构研究平台实验室、大型足尺度土木工程试验设施。先后设立中国东盟大数据研究院、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研究院、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边疆经济研究院等省部级学术平台,引进多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
2020年9月9日,广西大学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揭牌
2.学科专业整体优化。通过对学科专业进行科学评估,分别实行重点建设或“休克疗法”,着力克服解决学科专业设置过散、资源配置不聚集、优势特色不突显的问题。经过整合撤并和新增,将一级学科从2016年的46个整体缩减至目前的37个,将本科专业从最多的115个缩减至现在的67个,二级学院从2016年的31个撤并为现在的24个。
3.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发展了脑与智能科学、海洋药物、精密加工、机器人、高性能电机、蓝色能源、区块链、边疆经济学、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发展了甘蔗糖业全产业链交叉学科,形成从甘蔗生物学基础研究、品种选育到制糖、综合利用全产业链的学科创新链,建成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南海珊瑚礁交叉学科,聚焦南海珊瑚礁生态环境、地质演变、海洋生物,开展南海岛礁保护和资源开发研究,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发展国别与东盟区域研究交叉学科群,汇集应用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数学、东南亚小语种等学科专业,建成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海洋学院考察活体珊瑚标本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1.扩增学科发展公共空间。2016年以来,建成新教学大楼、图书馆二期、综合体育馆、汇学堂文化艺术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公共建筑共计13万平方米;2018年建成土木工程大型结构研究平台、资环材学院大楼、物理学院大楼、国际学院大楼共计12万平方米,改造5万平方米老旧大楼用作科研场地。
资环材学院大楼
2.提升实验研究装备水平。投入近3亿元建设校公共实验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农科基地、中国-东盟大数据研究院、脑科学与海洋药物实验室等公共实验平台。投资3.62亿元建设20个本科教学公共课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
3.加强场地设备配置管理。加强场地优化配置,为教学科研岗位教师提供相对独立的办公场地,为博士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位,尽可能解决科学研究场地需求。建立全校4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规划建设以分析测试为主体的全校性公共实验平台,在学院建设学科专业公共实验平台,在重点学科建设研究方向专用共享仪器平台,规划建设学校-学院-学科三个层次的公共实验平台体系。
大跨桥梁结构多点多向加载试验及分析综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