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大函授站 > 学校动态 >

学校动态

【我在西大等你】

时间:网站:广西大学函授站

学海搏击苦读几多寒暑,蟾宫折桂迎来七月芳菲!

亲爱的同学,此刻,你一定在憧憬,憧憬那个激励你废寝忘食于无数道习题、澎湃在你青春心怀的大学梦想,用目光久久凝视心中的人生殿堂。

敬爱的家长,此刻,您一定在回味,回味无数个深夜里,您凝视孩子衣带渐宽的身影,望子成龙的心愿让您心疼和欣慰的情景,成竹在胸,露出会心的笑容。

敬爱的老师,此刻,您一定还在心里监考,期待您的学生人生第一次大考的完美答案,为那一份份捷报,您望眼欲穿。

是的,亲爱的老师、同学、家长们,你们分秒必争、苦学不辍,你们春风化雨、诲人不倦,你们含辛茹苦、舐犊情深。这一份份辛勤的耕耘,如今将迎来收获的回报。

是的,憧憬、盼望,亦或徘徊、忧虑,此刻,我们谁也不能,也不会平静!

因为,这是一个牵动无数人目光的梦,这是紧密连接个人、家庭、社会的梦,我们共同的梦,一个让我们无悔无怨不懈追逐的梦!因为,这是一个梦圆满,另一个梦起航的交汇点,这是学子们人生旅途上一个如此重要的驿站!

而此刻,身处大学的我们,早已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你们,我们热切盼望的心早已跨越千山万水奔向你们,一想到你们,我们就会满怀憧憬。因为,这是一所家园对她新的“家人”的等待和期盼。

苗择沃土,凤栖佳木。我们在广西大学,等着你们!

请跟我来吧,走进你们看了一定喜欢,一定不愿错过的人生成长摇篮——广西大学。

拥八桂之冠  聚东盟之秀

八桂之南、边海之交、邕江之畔的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南宁简称“邕”,亚热带风情浓郁,四季常青,素有“中国绿城”“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等美誉,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金融中心。她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2019年获批成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之地、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三连冠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图片来自网络)

秉君武校训  逐百年梦想

广西大学占地面积2.16万余亩。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的“部区合建”高校。

广西大学于1928年始建于梧州,1939年成为国立广西大学。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广西大学”校名。2018年12月隆重举办了90周年校庆,开启了逐梦百年的新征程。

广西大学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校训是“勤恳朴诚”,立校宗旨为“发达广西、复兴中华”,首任校长是有着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国立广西大学时期,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塑像(图片由团学小微提供)

设优秀学科  育领军人才

广西大学共设有25个学院,学科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植物与动物学和化学等5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行列。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应用经济学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部区合建一流学科建设行列,19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90年多来,广西大学始终肩负使命,秉持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等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一大批校友成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各行业的骨干和党政领导干部。

面向未来,广西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的“五个扎实”新要求,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统筹推进综合改革,按照建校“百年目标、三步实施、五个一流、六条方略”的规划思路,培养新时代有社会责任、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人才,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名师荟萃育桃李  科技创新展实力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4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7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32人,专任教师1951人。

高层次人才一览表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81项,获得项目数居于“211工程”高校前列。

教育教学改革标志性成果一览表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一批名师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国家教学成果奖等重大奖项。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郑皆连院士主持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郑皆连院士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蓝必贤摄)

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项目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线客服
QQ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在线咨询
邹老师 邹老师
电话咨询
18176876701